媒体访谈与应对之道
黄汉伟 (槟城阿依淡州议员)
我家里的书櫃里有着那么一本书叫做《访问:十五个有想法的书人》。那是香港读书人梁文道访问了十五位香港当代读书人的对话录。精采的对话远比个人独白来得多维。思想激荡之下留下精彩的文章,读起来尤如深交多年的老友对话,在家里的书堆旁,一边翻着书,一边聊天。
我担任公職八年下來,常接受媒体及各方的访谈(interview)以及媒体要求课题回应(comment)。几乎每个星期都有访谈要求及课题回应,近期频率較高及範圍較广。
媒体朋友为了追踪课题,都会想盡办法以电话,短信,WhatsApp,脸书什至踏上我的办公室以取得回应。这兩年,就算我在国外都有媒体朋友以WhatsApp方式联系上。
有个经典的访问是我忙着开会,记者短讯來要求课题回应。我以短讯回答:“我们已先发制人”。隔天记者憑着我7个字的短信回应写了1/4版,还附上我的人头照。这篇访问还蛮正面的。
另一个经典的是我有次在国外出差,记者WhatApps 约访,礼貌的列下五个问题。隔天,我就在早餐桌上随手拿了纸张,写下我的十八行的回应。我就以手机拍下我的回应,再WhatApps予千里之外的记者。我出差后回到槟城,有关访谈已经出街了。
这有赖智能手机的进步。五年前我在国外只能予英文短信回覆英文报记者的提问而无法回应中文媒体。我这兩年才接触到智能手机中文手写輸入及WhatApps的功能,才能有效的与中文媒体在远距离交流。
我最大场面的访谈是吉隆坡财经报The Edge派了四个记者專程来到我的选区办公室访问关于1MDB,阿依淡园及505大选的关連及内幕。我要求以不具名方式提供了背景資料。几个星期后,新闻上全国封面版。The Edge認真的花好几个星期做了核对资料工作,这才是專业的调查报告(investigative report)。
我的访谈也上过国际版。《亚洲周刊》曾專题报导大马限制外国人置产的特写引述我在本地报章发表的言论。
除了媒体访谈,我亦常接受大專院校学者及学生的访谈,协助他们完成他们的研究论文。單單这个月就有两位博士研究生个别访问我有关阅读习惯及槟城艺术发展趋势。去年,国民大学法律系学生一行人访问了我关于槟城州议会通过的反跳槽法。我给了他们足夠的指引来协助他们完成学士论文报告。
梁文道写说访谈是人家用了几年才想明白的事,一个下午就给你全套出來了。我不接受时机不成熟或我未掌握的课题访谈要求。我会婉拒无礼,非份,不友善的访谈要求,亦会惜字如金的简短回答。一切随缘,不必强求。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